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川烏

川烏

【藥材名稱】川烏
【拼音名稱】Chuan Wu
【別名】烏頭、烏喙、奚毒、即子、雞毒、川烏、毒公、耿子。
【科屬】川烏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于長江中、下游,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,南至廣西北部。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;多栽培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(jīng)】辛、苦,熱,有大毒。歸心、脾、肝、腎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祛風除濕,溫經(jīng)止痛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266 種中成藥使用川烏: 定喘膏 慶余辟瘟丹 壯骨追風酒 骨友靈搽劑 追風壯骨膏 天和追風膏 復方南星止痛膏 陽和解凝膏 麝香鎮(zhèn)痛膏 骨增生鎮(zhèn)痛膏等。
【應用】
1、用于風寒濕痹。本品能祛風除濕,散寒止痛。治寒濕頭痛、身痛、歷節(jié)疼痛,不可屈伸者,常與麻黃、白芍、黃芪等同用,如烏頭湯。若治中風手足不仁、筋脈攣痛,常與乳香、沒藥、地龍等同用,如小活絡丹。
2、用于諸寒疼痛、跌打損傷、麻醉止痛等。本品具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,若用治寒疝腹痛、手足厥冷,單用本品濃煎加蜜服,即《金匱》大烏頭煎;治外傷瘀痛,常與乳香、沒藥、三七等同用;取其麻醉止痛作用,可做手術麻醉用藥,多與蟾酥、生南星、生半夏等同用,如外敷麻藥方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3~9g。若作散劑或酒劑,應減為1~2g,入湯劑應先煎0.5~1小時,外用適量。一般制后用,生品內(nèi)服宜慎。
【注意事項】陰虛陽盛,熱證疼痛及孕婦禁服。反半夏、瓜蔞、天花粉、川貝母、浙貝母、白蘞、白及。酒浸、酒煎服,易致中毒,應慎服。
【采收加工】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,除去子根、須根及泥土,洗凈,曬干?;蚍鸥變?nèi)用熱水泡12小時后撈出,拌上草木灰,白天攤曬,夜里堆放,反復多次,直至曬干。
【炮制工藝】
1、生川烏:取原藥材,揀凈雜質(zhì),洗凈灰屑,曬干,用時搗碎。
2、制川烏:取凈川烏,大小分開,用水浸泡至內(nèi)無干心,取出,加水煮沸4~6小時,或蒸6~8小時,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無白心,口嘗微有麻舌感時,取出,晾至六成干.切厚片,干燥。篩去碎屑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成分:本品主要成分為劇毒的二萜雙酯類生物堿,如次烏頭堿、烏頭堿、新烏頭堿、塔拉弟胺、川烏堿甲和川烏堿乙。尚有毒性較弱的阿替新、氨基酚及去甲基烏藥堿。
2、藥理作用:同草烏近似,參看草烏。
【臨床應用】
1、治療頸椎?。荷?、生草烏各10g,川牛膝15g,雙花20g,生甘草12g,60度白酒500g。將藥置白酒內(nèi)浸泡1周,分成30份,每次1份,每晚睡前1次內(nèi)服,30次為1療程。服1~3個療程。治療22例,除1例因過敏性腸炎,1例因不能飲酒中斷服藥外,其余20例患者癥狀全部消失,隨訪5例1年無復發(fā)?!采綎|醫(yī)藥1984;(1):35〕
2、治療肩周炎:川烏、草烏、樟腦各90g,研末,裝瓶備用。視疼痛部位大小取藥末適量,用醋調(diào)成糊狀,均勻敷于壓痛點,厚約0.5cm,外裹紗布,用熱水袋熱敷30分鐘,每日1次,一般3次即可顯效。治療35例,治愈22例,顯效8例,好轉(zhuǎn)4例,無效1例,多數(shù)在5次以下治愈。敷藥次數(shù)最多12次。最少3次,平均7次。〔上海中醫(yī)藥雜志1987;(1):29〕
3、治療骨質(zhì)增生:制川烏、制草烏各等份,蜂蜜調(diào)勻,外敷患處,配合內(nèi)服中藥,治療膝關節(jié)骨質(zhì)增生134例,跟骨骨質(zhì)增生14例,有效率達97%以上。外敷時,有破潰面忌用,皮膚過敏、出現(xiàn)濕疹瘙癢者停用。〔青海醫(yī)藥雜志1988;(6):17〕
4、緩解晚期癌痛:制川烏15g,蜂蜜30g,分2次服用,亦可一次煎2~3日量,存冰箱中備用。觀察58例,與杜冷丁組(每次肌肉注射100mg)比較,效果相似。治療中未見不良反應。對消化道癌腫止痛效果更好。〔中藥通報1983;(2):27〕
【茶療食譜】
烏頭粥
[材料]川烏5克(研末),蜂蜜適量,鮮姜2片,梗米50克。
[做法]川烏研末、蜂蜜、鮮姜、梗米同入沙鍋中,加水500毫升,慢慢熬成稀粥,每次2次,趁熱服。
[功效]本食療方引自《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》。本方具有祛風散寒除濕功效,適用于風寒濕痹患者食用。但因川烏有毒,要嚴格控制使用量。
川烏圖片
川烏
川烏
川烏
川烏
川烏
川烏
川烏
川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