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(yè) > 中藥 > 地耳草

地耳草

【藥材名稱】地耳草
【拼音名稱】Di Er Cao
【別名】田基黃、水榴子、香草、斑鳩窩、雀舌草、蛇喳口、合掌草、跌水草、七寸金、一條香、金鎖匙、紅孩兒、寸金草、田邊菊、劉寄奴、痧子草、光明草,田基莧,蕎殼草、小王不留行、細(xì)葉黃、觀音蓮、雷公箭、降龍草、七層塔、土防風(fēng)、楓草兒、小元寶草、黃花仔、禾霞?xì)?、耳挖草、小田基黃。
【科屬】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。
【產(chǎn)地】主產(chǎn)于我國(guó)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湖南、福建、江西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(jīng)】甘、苦,涼。歸肝、膽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利濕退黃,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13 種中成藥使用地耳草: 跌打萬(wàn)花油 三白草肝炎糖漿 雞骨草肝炎沖劑 神州跌打丸 中華跌打酒 雞骨草肝炎顆粒 田基黃注射液 田基黃糖漿 雞骨草肝炎丸 三白草肝炎顆粒等。
【應(yīng)用】
1、用于濕熱黃疸。本品能入肝膽,功能清熱利濕,用治濕熱黃疸,具有良好療效,可配合茵陳、金錢草等同用。
2、用于瘡瘍腫痛,毒蛇咬傷等癥。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,治療瘡癤腫毒或毒蛇咬傷,可用鮮草煎服,另用鮮草適量,洗凈,搗爛外敷。
3、用于跌仆傷痛。本品又能活血消腫,用治跌仆損傷,除煎湯內(nèi)服外,還可用鮮草適量,搗爛外敷。
【用法用量】用法與用量:內(nèi)服,煎湯,15~30g(鮮品加倍),或搗汁;外用搗敷或煎水洗。外用適量。
【采收加工】夏秋季采收。曬干。生用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(xué)成分:本品含槲皮苷、田基黃甲素、地耳草素等。
2、藥理作用:地耳草低濃度流浸膏對(duì)腸管有興奮作用,高濃度呈痙攣收縮。本品有保肝、抗癌、抗瘧、抗菌作用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
1、治傳染性肝炎(有黃疸和無(wú)黃疸型均可):地耳草二至三兩(約60~90g),水煎服,每天一劑。[選自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]
2、治痧癥吐瀉:地耳草一錢(3g),水煎服。[選自《湖南藥物志》]
3、治痢疾:地耳草五錢(15g),水煎,紅痢加白糖,白痢加紅糖一兩調(diào)服。[選自《江西民間草藥》]
4、治小兒驚風(fēng),疳積瀉:地耳草一兩(30g),水煎服。疳積瀉加雞肝煎服。[選自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]
5、治喉蛾:鮮地耳草七錢至一兩(20~30g),搗爛,同涼開(kāi)水擂出汁服。或干草五錢(15g),水煎服。[選自《江西民間草藥》]
地耳草圖片
地耳草
地耳草
地耳草
地耳草
地耳草
地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