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白藥子

白藥子

【藥材名稱】白藥子
【拼音名稱】baiyaozi
【別名】白藥脂、盤花地不容、山烏龜、金線吊烏龜[廣東、湖南]、金線吊葫蘆[江西]、金絲吊鱉
【科屬】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頭花千金藤,以塊根入藥。
【產(chǎn)地】產(chǎn)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,寒。入肺、胃.
【功效主治】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,散瘀消腫。用于急性肝炎,細(xì)菌性痢疾,急性闌尾炎,胃痛,內(nèi)出血,跌打損傷,毒蛇咬傷;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,淋巴結(jié)炎,神經(jīng)性皮炎。

【中成藥】共有 2 種中成藥使用白藥子: 桃紅清血丸 桃紅清血片
【附方】
1、治中暑腹痛:山烏龜鮮根一至二錢。去粗皮,嚼爛,冬酒送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2、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:山烏龜根二斤,甘草一斤,研末,每日三次,每次一錢,開水送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3、治肺膿瘍:山烏龜根磨酒服,每次服二至三匙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4、治肝硬化腹水:山烏龜根三錢(用老糠炒制),車前五錢,過路黃、白花蛇舌草、瓜子金、丹參根各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5、治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:山烏龜根一兩,蜈蚣蘭、活血丹各五錢。黃酒一斤,浸三天。每天服二次,每次一調(diào)羹,飯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6、治鶴膝風(fēng):山烏龜四兩,大蒜一個,蔥三根,韭菜蔸七個。先將山烏龜研末,后加大蒜、蔥、韭菜蔸搗爛,蜂蜜調(diào)敷患處。敷患處可發(fā)泡流水,用紗布遮蓋,讓其自愈。(《湖南農(nóng)村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7、治無名腫毒,毒蛇咬傷:山烏龜鮮根搗爛外敷;或用米泔水磨汁外敷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撒。
【注意事項】
1、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“凡病雖有血熱吐衄等證,若脾胃素弱,易于作泄者勿服?!?br /> 2、《飲片新參》:“陰虛內(nèi)熱者忌用?!?br /> 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,秋末冬初采收為好,除去須根,洗凈,切片曬干備用。
【炮制工藝】用水浸泡,撈出,燜透,切片,曬干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(xué)成份:金線吊烏龜含生物堿1.79~1.88%。根含金線吊烏龜堿,異漢防己堿輪環(huán)藤寧堿、小檗胺、高阿莫靈堿、金線帛烏龜胺、金線吊烏龜醇靈堿、木防己堿、漢防己堿、奎寧、罌粟堿、可待因、嗎啡、小檗堿。
果實含類胡蘿卜素西紅柿烴,還合脂肪酸,其中液體脂酸約73.8%(大部分是油酸);固體脂酸約26.2%(含棕櫚酸)。此外,水溶性部分有酪氨酸和甘油。
黃山藥的根含薯蕷皂甙等甾體皂甙,總皂甙水解后生成薯蕷皂甙元等。全株含薯蕷皂甙元2.3%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
1、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等:取山烏龜塊根用醋磨汁,涂于患處。治療腮腺炎、淋巴腺炎及"無名腫毒"共200余例,一般涂藥數(shù)次,即可止痛消腫而痊愈。
2、治療神經(jīng)性皮炎:取鮮山烏龜塊根搗爛,用紗布包好,做成與患部大小相等的薄餅狀,于每晚睡前敷用,次晨去掉。治療16例,治愈6例,好轉(zhuǎn)8例。
3、治療各種內(nèi)出血:取塊根洗凈切片,陰干研末,每次服2分,每天3~4次;血止后停服,或改為每日2次,續(xù)服數(shù)天。治療肺結(jié)核咯血、潰瘍病出血及其他內(nèi)出血共27例,除2例因反應(yīng)而中途停藥外,計有效者19例,無效6例。有效病例均在1~11天內(nèi)血止。部分病例服藥后有上腹部不適、惡心、嘔吐、頭昏等反應(yīng),若與少量食物同服可減輕反應(yīng)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金線吊烏龜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又名:盤花地不容、頭花千金藤、山烏龜、金線吊葫蘆、鐵秤鉈、金絲吊蛤蟆、金絲吊鱉、白蝦蟆、青藤、細(xì)三角藤。
多年生纏繞性落葉藤本,全株平滑無毛,具橢圓形塊根。老莖下部木質(zhì)化,小枝纖弱,具縱直而扭旋的細(xì)溝紋。葉互生,紙質(zhì),三角狀近圓形,長5~9厘米,寬與長相等或較寬,先端鈍圓,具小突尖,全緣或微呈波狀,基部近于截切或微向內(nèi)凹,上面深綠色,下面粉白色,掌狀脈5~9條;葉柄盾狀著生,長5~11厘米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;花序腋生;雄花序為頭狀聚傘花序,扁圓形,有花18~20朵;花淡綠色,基部具苞片1枚;雄花具花萼4~6片,匙形,花瓣3~5片,近圓形,直徑約0.5毫米,有時具短爪;雄蕊6,花絲愈合成柱狀體,花藥合生成圓盤狀;雌花花萼3~5片,花瓣3~5片,形狀與雄花同,子房上位,柱頭3~5裂。核果球形,成熟后紫紅色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~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于陰濕山坡、路旁或溪邊、林緣。分布四川、貴州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等地。產(chǎn)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【性狀】
完整的干燥塊根,呈橢圓形或扁圓形;表面暗褐色,外表皺縮。商品多已切成片狀,橫切片徑4~8厘米,厚1~2厘米;切面白色,粉質(zhì),較粗糙,有環(huán)形輪紋,有時見有偏心性車輪狀木心;質(zhì)脆,氣微,味淡而微苦。以干燥、片大、粉性足、色白者為佳。
【備注】
白藥子除上述品種外,尚有云南所產(chǎn)的滇白藥子,為薯蕷科植物黃山藥的根莖。根莖呈圓柱形,有時略彎曲。直徑2~3厘米。表皮黃棕色,有縱皺紋,零星散布須根的痕跡,呈深棕色。質(zhì)硬而韌,折斷后斷面呈白色絨毛狀,并散布很多黃色點狀維管束。味微甜。陜西所產(chǎn)的白藥子為蓼科植物翼蓼的根莖,參見"蕎麥七"條。湖北所用的白藥子為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塊根。
白藥子圖片
中藥材-白藥子
中藥材-白藥子
白藥子圖譜
白藥子圖譜
白藥子原植物
白藥子原植物
白藥子藥材
白藥子藥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