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(yè) > 中藥 > 草蓯蓉

草蓯蓉

【藥材名稱】草蓯蓉
【拼音名稱】caocongrong
【別名】金筍、地精、肉松蓉、蓯蓉、不老草
【科屬】為列當(dāng)科植物草蓯蓉的全草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甘、咸;溫。
【功能主治】補(bǔ)腎壯陽(yáng);潤(rùn)腸通便;止血。主腎虛陽(yáng)痿;遺精;腰膝冷痛;小梗遺瀝;尿血;宮冷不孕;帶下;崩漏;腸燥便移民
【中成藥】共有 2 種中成藥使用草蓯蓉: 長(zhǎng)白復(fù)爾春膠囊 鹿鞭回春膠囊 鹿鞭回春膠囊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泡酒。
【附方】
1、治老年習(xí)慣性便秘:草蓯蓉一兩,大麻仁五錢。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2、治陽(yáng)痿:草蓯蓉一兩。菖蒲四錢,菟絲子八錢。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3、治不孕癥兼有強(qiáng)心功效:草蓯蓉二兩。白酒一斤,浸泡后服用。(《長(zhǎng)白山藥用植物調(diào)查》)
【采收儲(chǔ)藏】
5-8月采收,曬干或晾干后切段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
全草含8-表脫氧馬錢子甙酸(8-epideoxyloganic acid)[1],草蓯蓉苯丙烯醇甙(rossicaside)B、C、D、[2,3],草蓯蓉苯丙烯醇甙A,草蓯蓉甙(boschnaside),草蓯蓉醛甙(boschnaloside),松脂酚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pinoresinol-β-D-glucopyranoside)[3],對(duì)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對(duì)-香豆酸甲酯(methyl p-coumarate),β-谷甾醇(β-sitos-terol),齊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3-表齊墩果酸(3-epioleanolic acid)[2],β-D-吡喃葡萄糖基(1→4)α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3)-D-(4-O-咖啡?;┻拎咸烟牵é?D-glucopyranosyl(1→4)-α-L-rhamnopyranosyl-(1→3)-D-(4-O-caffeoyl)-glucopyranose)[3], C9、C10、C11萜內(nèi)酯(C9、C10、C11terpene lactones)。
地上部分含草蓯蓉醛堿(boschniakine)和草蓯蓉內(nèi)酯(boschnialactone)。
根莖含甘露醇(mannitol),生物堿(alkaloides)
【原形態(tài)】
草蓯蓉 一年生寄生草本,高15-35cm。全株近無(wú)毛。根狀莖橫走,圓柱狀,通常有2-3條直立的莖,莖不分枝,粗壯,中部直徑1.5-2cm,基部增粗。葉密集生于莖近基部,向上漸稀疏,三角形或?qū)捖褷钊切?,長(zhǎng)、寬各為6-8(-10)mm。穗狀花序,圓柱形,長(zhǎng)7-22cm,直徑1.5-2.5cm;苞片1枚,寬卵形或近圓形;花梗長(zhǎng)1-2mm或幾無(wú)梗;花萼杯狀,長(zhǎng)5-7mm,先端不整齊地3-5齒裂;花冠寬鐘狀,暗紫色或暗紫紅色,筒膨大成囊狀,上唇直立,近盔狀,下唇極短,3裂,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;雄蕊4,稍伸出于花冠之外,花藥卵形,藥隔較寬;心皮2;子房近球形,花柱長(zhǎng)5-7mm,柱頭2淺裂。蒴果近球形,長(zhǎng)8-10mm,直徑6-8mm,2瓣開裂。種子小,橢圓形,多數(shù)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-1800m的山坡、林下低溫處及河邊,常寄生于榿木屬(Alnus)植物的根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
【各家論述】
1、《長(zhǎng)白山藥用植物調(diào)查》:滋陰補(bǔ)陽(yáng),止血。治膀胱炎,膀胱出血及腎臟出血。
2、《吉林中草藥》:補(bǔ)腎壯陽(yáng),潤(rùn)腸通便。治腎虛陽(yáng)萎,腰膝冷痛,腸燥便秘,膀胱炎。
草蓯蓉圖片
草蓯蓉
草蓯蓉
草蓯蓉原植物
草蓯蓉原植物
藥材-草蓯蓉
藥材-草蓯蓉
草蓯蓉原生態(tài)
草蓯蓉原生態(tà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