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槲寄生

槲寄生

【藥材名稱】槲寄生
【拼音名稱】hujisheng
【別名】冬青、北寄生、柳寄生、槲寄、寄生、桑寄生、黃寄生、凍青、臺灣槲寄生(臺灣)。
【科屬】本品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帶葉莖枝。
【產(chǎn)地】主產(chǎn)于河北、遼寧、吉林、安徽、河南;黑龍江、山西、四川、湖南、江西、陜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等地亦產(chǎn)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、甘,平。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【功效主治】祛風濕,益肝腎,強筋骨,安胎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29 種中成藥使用槲寄生: 蘇樂康膠囊 寄生追風液 強力天麻杜仲膠囊 頸痛靈藥酒 正心泰膠囊 復方羚角降壓片 保胎丸 天麻頭風靈膠囊 風濕止痛藥酒 參茸木瓜藥酒等。
【應用與配伍】
1、用于風濕痹痛,腰膝酸痛等。本品既能祛風濕,又能養(yǎng)血益肝腎,強筋骨。故可用治營血虧虛、肝腎不足之風濕痹痛,腰膝酸軟,筋骨無力等證。對肝腎不足之痹痛尤為適宜。常與獨活、秦艽、桂枝及杜仲、當歸等藥同用,如獨活寄生湯。
2、用于胎漏下血、胎動不安。本品補肝腎、養(yǎng)血,故有固沖任、安胎之效。多與阿膠、川續(xù)斷、菟絲子等配用,如壽胎丸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10~15g。
【采收加工】
一般在冬季采收(河南、湖南則在3~8月采),用刀割下,除去粗枝,陰干或曬干,扎成小把,或用沸水撈過(使不變色),曬干。
【炮制工藝】
將原藥揀去雜質(zhì),略洗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
【貯藏儲存】
置干燥處,防蛀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成分:本品含三萜類化合物,有齊墩果酸、b-香樹脂素乙酸酯、內(nèi)消旋肌醇。含黃酮類化合物,有槲寄生新甙Ⅰ,Ⅱ,Ⅲ,Ⅳ,Ⅴ,Ⅵ,Ⅶ;4個已知化合物為鼠李秦素-3-O-b-D-葡萄糖甙、高圣草素-7-O-b-D葡萄糖甙、鼠李秦素和高圣草素。另含磷脂成分。
2、藥理作用:
(1)對心血管的作用:鮮葉的乙醇浸液給麻醉兔、狗皮下注射,可使血壓下降達1h以上。槲寄生注射液 0.25g/100ml洛氏液對離體豚鼠心臟有擴張冠脈作用,也對抗腦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冠脈收縮;總黃酮12.5mg/kg靜脈注射,對麻醉狗可明顯降低動脈壓,減慢心率;總黃酮20mg/kg靜脈注射,使麻醉狗冠脈流量增加,冠脈阻力下降,并一定程度降低動脈壓,減慢心率;總黃酮20mg/kg靜脈注射,使麻醉狗冠脈流量增加,冠脈阻力下降,并一定程度降低動-靜脈氧差和心肌耗氧量。
(2)對腦啡肽含量的影響:槲寄生煎劑5g/只灌胃,對脫氧皮質(zhì)酮鹽性高血壓大鼠所出現(xiàn)的腦干、紋狀體甲腦啡肽和亮腦啡肽含量的升高,下丘腦甲腦啡肽含量的降低,能使其恢復正常水平。
另外,還有抗血小板聚集、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。
【臨床研究】
1、治療慢性氣管炎 將陳皮1.5g,槲寄生3g(又稱“陳寄飲”),放入茶杯或碗中,用開水200ml沖泡,加蓋放10分鐘后服用。第1次服一半,第2次服時加等量開水再服一半,依此日服3次,1劑連沖3日,飯前飯后服均可。觀察200例,結(jié)果近控42例(21%),顯效69例(34.5%)。
2、治療冠心病、心絞痛及心律失常 將槲寄生注射液12m1(相當于生藥24g)與25%葡萄糖溶液20~40m1合并后供靜脈注射,或18m1加入5%葡萄糖溶液250m1中靜脈滴注,每日1次,共治療14日。在心律失常組中,少數(shù)病例采用肌注,方法為每次2~4m1,每日1~2次。共治療心絞痛181例,均有頻發(fā)心絞痛,并有近期的心電圖ST-T改變或運動試驗陽性,年齡29~78歲,部分患者合并有高血壓、心律失?;蛴嘘惻f性心肌梗死;治療心律失常114例,多為冠心病、心肌炎所致,其中房性早搏17例,室性早搏45例,心房顫動22例,室上性心動過速2例,房室傳導阻滯2例,束支傳導阻滯3例,竇房阻滯1例,其他22例(指竇性心動過緩并有多種心律失常者等)。結(jié)果:181例心絞痛
中,顯效35例(19.4%),有效115例(63.5%),無效31例(17.1%),有效率為82.9%。有177例治療前及療程第1、7、14日皆做用藥前后心電圖對比,其中顯效18例(10.1%),有效76例(43%),無效83例(46.9%),有效率為53.1%。心電圖中有束支傳導阻滯者用藥后皆無變化。在病程與療效關系比較中,以2年以內(nèi)及4年以上者作對比,共57例,結(jié)果提示,病程長短對槲寄生療效影響不大。114例心律失?;颊咧校@效11例(9.4%),有效30例(26.3%),無效73例(64.3%),總有效率為35.7%,其中房性早搏有效率為35.3%,室性早搏為46.6%,陣發(fā)性房顫為50.0%,持久性房顫為16.6%,其他心律失常均無明顯療效。由此可見,以陣發(fā)性房顫及室性早搏的療效最佳。治療過程中,常見有注射后頭脹、頭暈、咽部熱感、藥味等,均為一過性,不影響治療。有2例出現(xiàn)皮疹。1例有全身關節(jié)酸痛。另有12例,于療程中曾有畏寒、發(fā)熱,其中多數(shù)僅為低熱,但也有達38℃以上者,一般仍繼續(xù)治療,或于改用葡萄糖稀釋注射后(這些病例起初系用生理鹽水稀釋)發(fā)熱即見消失。
【品種考證】
據(jù)本草記載,寄生自古品種不止一種。按蘇恭謂:“多生楓、槲、櫸、柳、水楊等樹上,葉無陰陽,如細柳葉而肥厚,莖粗短,子黃色,大如小棗,惟虢州有桑上者,子汁甚粘,核大似小豆,九月始熟,黃色?!迸c本種形態(tài)相符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
灌木,高30~80cm。莖、枝均圓柱狀,二歧或三歧,稀多歧分枝,節(jié)稍膨大,小枝的節(jié)間長5~10cm,干后具不規(guī)則皺紋。葉對生,稀3被輪生,葉柄短;葉片厚革質(zhì)或革質(zhì),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,長3~7cm,寬0.7~2cm,先端圓形或圓鈍,基部漸狹;基出脈3~5條。雌雄異株;花序頂生或腋生于莖叉狀分枝處;雄花序聚傘狀,總苞舟形,通常具花3朵,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或無;雄花萼片4;花藥橢圓形;雌花序聚傘式穗狀,具花3~5朵,頂生的花具2苞片或無,交叉對生的花各具1被苞片;雌花花蕾時長卵球形,花托卵球形,萼片4;柱頭乳頭狀。漿果球形,具宿存花柱,成熟時淡黃色或橙紅色,果皮平滑?;ㄆ?~5月,果期9~11月。
【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】
生于海拔300~2000m的闊葉林中。寄生于榆樹、柳樹、楊樹、株樹、梨樹、李樹、蘋果、楓楊、赤楊、椴樹等植物上。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及河南、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。
【性狀】
莖枝圓柱狀,直徑0.3~1cm,節(jié)部稍膨大,粗至1.5cm,有紫黑色環(huán)紋,通常2~3叉狀分枝,節(jié)間長2~9cm;表面黃綠色、金黃色或黃棕色,有不規(guī)則縱斜皺紋;體輕、質(zhì)脆,易折斷,折斷面皮部平坦,木部裂片狀,髓部常偏向一側(cè)。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2~7cm,寬0.5~1.5cm,質(zhì)厚,金黃色至黃棕色,多橫皺紋,葉脈3條隱約可見。氣微,味微苦,嚼之有粘性。
飲片性狀:為橫切或斜切的薄片,長徑0.2~1.3cm,厚約2mm。外表面金黃色,皮部較疏松,形成層明顯,射線類白色,髓部小,常偏心性。葉片為不規(guī)則碎片,條狀。
【商品規(guī)格】
均為統(tǒng)裝。以枝細嫩、色黃綠、葉未脫落、嚼之發(fā)粘者為佳。
【顯微特征】
莖橫切面:表皮為1列長方形切向延長的細胞,外被厚角質(zhì)層,鮮黃色或綠黃色。皮層10~30列細胞,排列較疏松,有較多的裂隙。中柱鞘部位有大小不等的纖維束,纖維壁厚,胞腔小。韌皮部篩管群在導管外側(cè)較易察見;韌皮射線有裂隙。形成層不甚明顯。木質(zhì)部由導管、纖維、木薄壁細胞組成;木射線較寬,散有纖維束。髓偏于一側(cè)。本品薄壁細胞含有較多的草酸鈣簇晶,直徑24~30μm,并有少數(shù)方晶及淀粉粒。老莖皮層和韌皮部均有石細胞。
槲寄生圖片
槲寄生飲片
槲寄生飲片
槲寄生原植物
槲寄生原植物
槲寄生原生態(tài)
槲寄生原生態(tài)
中藥-槲寄生
中藥-槲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