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鹿肉

鹿肉

【藥材名稱】鹿肉
【拼音名稱】lurou
【別名】鹿肉
【科屬】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肉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詳情見【生境分布】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味甘;性溫。歸脾;腎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益氣助陽;養(yǎng)血祛風。主虛勞贏瘦;陽痿腰酸;中風口僻
【中成藥】共有 6 種中成藥使用鹿肉: 參鹿補膏 參鹿補片 全鹿大補丸 健身全鹿丸 乳鹿膏 烏雞增乳膠囊 參鹿補片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煮食、煎湯或熬膏,適量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【注意歸經(jīng)】
上焦有痰熱,胃家有火,陰虛火旺吐血者慎服。

【附方】
1.治產(chǎn)后乳無汁:鹿肉四兩。洗,切,用水三碗煮,入五味作矐,任意食之。(《壽親養(yǎng)老新書》鹿肉矐)

2.治中風口僻不正:生鹿肉和生椒搗薄之,正則急去之。(《綱目》)

【化學成份】
梅花鹿或馬鹿的肉含水分75.76% ,粗蛋白質(zhì)19.77% ,粗脂肪1.92% ,灰分1.13%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1.梅花鹿,體長約1.5m左右,體重100kg左右。眶下腺明顯,耳大直立,頸細長。四肢細長,后肢外側(cè)踝關節(jié)下有褐色足跡腺,主蹄狹小,側(cè)蹄小。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長全時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與眉叉較遠,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,白色斑點不顯。鼻面及頰部毛短,毛尖沙黃色。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側(cè)同體色,內(nèi)側(cè)色稍淡。夏毛薄,無絨毛,紅棕色,白斑顯著,在脊背兩旁及體側(cè)下緣排列成縱行,有黑色的背中線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較體色為淺。

2.馬鹿,體形較大,體長2m,體重超過200kg。肩高約1m,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。鼻端裸露,耳大呈圓錐形。頸長約占體長1/3,頸下被毛較長。四肢長,兩側(cè)蹄較長,能觸及地面。尾短,雄性有角,眉叉向前伸,幾與主干成直角,主十稍向后略向內(nèi)彎,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,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。冬毛灰褐色。嘴、下頜深棕色,頰棕色,額部棕黑色。耳外黃褐、耳內(nèi)白色。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,有一黑棕色的背線。四肢外側(cè)棕色,內(nèi)側(cè)較淺。臀部有黃赭色斑。夏毛較短,沒有絨毛,呈赤褐色。
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棲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。

2.棲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

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華南。

2.分布于東北、西北及內(nèi)蒙古等地。
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,干燥品為橫切或縱切成條狀或塊狀的肌肉塊,大小不等,肌肉纖維束明顯;表面黃褐色或黑褐色,并混有黃白色呈半透明狀的筋膜,質(zhì)較輕,易撕裂。鮮品呈暗紅色或紅紫色,質(zhì)柔韌。氣腥膻,味微咸。

【各家論述】
《綱目》:邵氏言鹿之一身皆益人,或煮或蒸或脯,同酒食之良。大抵鹿乃純陽之物,能通督脈,故其肉、角有益無損。
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鹿肉圖片
鹿肉
鹿肉
鹿肉1
鹿肉1
鹿肉2
鹿肉2
鹿肉3
鹿肉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