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石吊蘭

石吊蘭

【藥材名稱】石吊蘭
【拼音名稱】shidiaolan
【別名】黑烏骨、石豇豆、石澤蘭、小澤蘭、巖豇豆、巖石茶、巖澤蘭、巖石蘭、巴巖草、肺紅草、瓜子草、石花、產(chǎn)后茶、山澤蘭、石三七、石虎、巖參、石豇豆、石楊梅、巖頭三七、巖條子、竹勿刺、員蘭、地楷杷
【科屬】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蘭的全草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于江蘇、浙江、安徽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味苦;辛;性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除濕;化痰止咳;祛瘀通經(jīng)。主風濕痹痛;咳喘痰多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痛經(jīng);跌打損傷
【中成藥】共有 8 種中成藥使用石吊蘭: 感清糖漿 馬蘭感寒膠囊 咳康含片 巖果止咳液 益肺止咳膠囊 復(fù)方巖連片 石吊蘭片 蘭花咳寧片 復(fù)方巖連片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浸酒服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外洗。

【注意】
《廣西本草選編》:“孕婦忌服?!?br />
【采收儲藏】
8-9月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【化學成份】
全草含石吊蘭素,即內(nèi)華達素(nevade-nsin)。

【藥理作用】
體外結(jié)核菌抑菌試驗表明,石吊蘭素(巖豆素)在200μg/ml濃度下有抗菌作用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石吊蘭 常綠小灌木。莖長7-30cm,有匍匐莖,常攀附于巖石上,不分枝或少分枝,幼枝常具短毛。葉對生或3-5葉輪生;有短柄,長1-5mm;葉生革質(zhì),形狀彎化較大,線形、線狀披針形、狹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,長1.5-5.8cm,寬0.4-1.5(-2)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部鈍,寬楔形或的圓形,邊緣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數(shù)牙齒或小齒,有時近全緣,兩面無毛,側(cè)脈不顯。花單生呀2-4朵集生成聚傘花序狀,頂生或腋生;花序梗纖細;苞片小,披鏢形;花萼5深裂,裂片線關(guān)三角形;花冠白色或淡紅以或帶淡紫色條紋,長3.5-4.8cm,檐部二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;能育雄蕊2,花藥相連退化雄蕊2;花盤杯狀,4裂;雌蕊長2-3.4cm,內(nèi)藏;子房線形,花柱短,柱頭彎。蒴果線形,長5.5-9cm,寬2-3mm。種子紡錘形,長不及1mm,先端具長毛?;ㄆ?-10月,果期9-11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00-2000m的丘陵、山地林中或陰處石巖上或樹上。
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、浙江、安徽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,長短不一,直徑2-5mm,表面灰褐色或灰黃,有粗皺紋,節(jié)略膨大,節(jié)間長短不一,有葉痕及不定根,質(zhì)脆易折,斷面不整齊,黃綠色。葉輪生或?qū)ι?,多已膠落,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長圓形至條形,長12-15mm,寬3-16mm,先端鈍尖,葉上半部有疏鋸齒,邊緣反卷,厚革質(zhì);葉面草綠色,葉背黃綠色,主脈下陷,北面凸起。氣微,味苦。

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:木栓層由數(shù)層木栓細胞組成。木栓形成層明顯。皮層由10數(shù)列細胞組成,靠近木栓形成層處有斷續(xù)排列的纖維環(huán),間有石細胞分布鞋,其層紋及孔溝明顯,胞胞腔狹小,有的胞腔內(nèi)含有棕色物質(zhì)。內(nèi)皮層明顯。韌皮部連成環(huán)狀;木質(zhì)部導管類圓形或多角形,大小不等,單個散在或數(shù)個排成單列。髓部較寬廣,細胞類圓形,壁落,薄壁細胞中充滿圓形、卵形和橢圓形的淀粉粒,直徑9-28μm。

葉橫切面:上表皮為1列長橢圓形細胞,其內(nèi)方為2-3列大型上皮細胞,呈橢圓形或類圓形,下表皮細胞較小,排列緊密,有氣孔。柵欄組織細胞1列,柵狀細胞形狀上寬下狹,排列整齊。主脈維管束外韌型。木質(zhì)部導管呈多邊形,放射狀排列,主脈下方近下表皮處有1-2列厚角細胞,其間可見稀疏散在的單個纖維。

粉末特征:棕黃色或黃綠色。①纖維錐形或梭形,長100-300μm,直徑20-30μm,胞腔狹窄,壁厚,孔泡及層紋明顯。②石細胞長方形,胞腔大,具孔,溝。③氣孔為不定式。④導管為梯形、螺紋。⑤木栓細胞呈多邊形,有細微的疣狀突起。⑥淀粉粒眾多,單個散在,圓形、卵圓形或橢圓形,直徑9-28μm,臍點及層紋不明顯。


【鑒別】
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粗粉3g,加水50ml,煮沸30min,趁熱濾過,濾液蒸干,殘?zhí)都右掖?ml使溶解,濾過,濾液加鎂粉少量與鹽酸5-6滴,溶液顯深紅色。(檢查黃酮類成分)(2)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3g,加乙醇15ml,回流15min,趁熱濾過,濾液濃縮至約10ml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取石吊蘭素10mg,加乙醇10ml溶解作為對照品溶液。分別吸取對照品和供試品溶液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,以氯仿-丙酮(15:1)展開。日光下供試品在與對照品同一位置上顯同樣色斑。噴三氯化鋁后顏色加深;在紫外光下照射10-15min,顯紫紅色熒光。
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通肢節(jié),治跌打,酒病。

2.《草木便方》:消痰,追毒,化食,養(yǎng)陰血。治風濕氣腫,頭悶眼花,諸虛。

3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吐血,腰膝痛,去風除濕,跌打損傷。

4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清肺止咳,涼血止血。

5.《四川武隆藥植圖志》:治婦女血氣病。

6.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婦女崩帶,風濕痹痛,小兒疳疾及內(nèi)傷喘咳。

7.《文山中草藥》:清熱燥濕,消腫止痛。治菌痢,風濕疼痛,皮膚化膿性感染。
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石吊蘭圖片
石吊蘭
石吊蘭
石吊蘭1
石吊蘭1
石吊蘭2
石吊蘭2
石吊蘭3
石吊蘭3